民国傅增湘丨1936年北岳游记
发布时间:
2025-03-18 11:51
来源:
1936年四月,前清翰林、前教育总长傅增湘(号藏园)应绥远省主席傅宜生将军之邀,出任《绥远通志》总纂修,偕长子傅忠谟、侄子傅遹谟及同乡画家李育灵前往绥远省治归化城(呼和浩特市旧城),与绥远省通志馆同仁共商修志事宜。傅藏园由北平临去绥远时,谆嘱周养庵、邢冕之、徐森玉诸友,约归途经大同时,一同偕游于云中、恒山诸胜。
编者按
1936年四月,前清翰林、前教育总长傅增湘(号藏园)应绥远省主席傅宜生将军之邀,出任《绥远通志》总纂修,偕长子傅忠谟、侄子傅遹谟及同乡画家李育灵前往绥远省治归化城(呼和浩特市旧城),与绥远省通志馆同仁共商修志事宜。傅藏园由北平临去绥远时,谆嘱周养庵、邢冕之、徐森玉诸友,约归途经大同时,一同偕游于云中、恒山诸胜。
四月中旬,傅氏欲由绥远返京,遂函邀友人周养庵、邢冕之、徐森玉诸友由北平来大同汇合。徐森玉因事羁绊爽约,周养庵(周肇祥,号养庵,前清举人,近代著名金石学家、书画家)遂携拓工张黑,与邢冕之(邢端,字冕之,号蛰人,前清翰林,民国名流)、经平绥铁路来到大同,拟一同前往浑源恒山。4月22日至30日,傅氏一行由大同赴浑源游历,往返共用七天时间,大同至浑源所用交通工具为架窝(骡驮轿),浑源城至恒山所用交通工具为浑源县长李兆麟官轿。此次北岳之行,傅氏受到李兆麟等浑源官吏的热情招待,并由县视学(办理学务的官员,相当于教育局长)罗文举导游。返北平后,傅氏作《北岳游记》以记之。
傅氏的《北岳游记》最早发表于1937年的《艺林月刊:游山专号》(第9期)上,1995年《藏园游记》出版时将《北岳游记》收录于《卷三》中。值得一提的是,《藏园游记》所载《北岳游记》与《游山专号》相比,有多处删节。本刊为了呈现原貌,故以1937年《游山专号》刊载的《北岳游记》为蓝本,特此说明。
近代人物游历浑源、恒山的游记,向来是本刊关注之重点,现将此文刊发,以飨读者。
游记姊妹篇
韩众城丨周养庵的北岳之行
傅增湘(1872-1950),字沅叔,号藏园,四川江安人,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大家。光绪戊戌科进士,选翰林院庶吉士,散馆授翰林院编修,后任直隶提学使。民国成立后,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要职,“五四运动”时离任下野。
北岳游记
藏园 | 文
1936年4月22日至30日
江安傅增湘
丙子四月二十二日
乙亥初夏,余与邢君蛰人(字冕之)、徐君森玉同登衡岳,夜宿祝融峰上,即商订翊岁为北岳之游。丙子春杪,应宗人宜生督府之聘,驻归化城者一月。归时道出云中,云中距浑源祗百余里,因驰书告冕之及养庵周君,剋期来会。余以四月二十二日至大同,刑、周二君已自燕京来,坐客邸相待矣。
云冈石窟寺
云冈大佛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二十三日
晨,养庵、育灵偕忠、遹两郎往游云冈。
余与冕之午后出游城中,先诣华严寺。大殿九楹,巍峨璀璨,犹辽金遗构。殿内像设雄伟,四壁画佛像,色采精丽,生平所稀见也。殿址极高敞,临墀一览,全城在目。闻前岁围城时,炮弹横飞,殿脊曾穿一孔,幸佛像尚完。《辽史》载,清宁八年奉安诸帝石像、铜像于寺内。一铜人具衮冕帝王之像,今已佚。殿榜为明僧慧川书。旁匾马林书“调御丈夫”,字尤伟劲。殿前有辽太康二年陀罗尼幢。立幢人司文显本山普同,塔立在城西杨柳坡,是幢非寺中物也。殿内有明代府及沙门觉同碑各一通,述修筑源流至详,可供考据。
上华严寺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至下华严寺,正殿五楹,塑像亦伟壮。上构宝宇,下设莲池,金彩晖煌,明艳如新。环殿四周为经库,号曰“天宫楼阁”。华檐雕栱,接以飞桥,制作奇妙。楼中旧庋辽刻藏经,散佚已尽。殿榜曰“薄伽教藏”,笔意古朴,疑辽金旧榜,经后来重修,故遗范尚存。殿梁有题字二行,为大同军节度使检校太尉云州刺史杨又玄重熙七年九月建,凡九十余字。殿内二碑。左为金大定二年重修薄伽教藏记,云中段子卿撰,沙门法慧书。右为至元十年佛日圆照明公和尚碑铭,如意老人祥迈撰,住持悟圆书。东院为海会殿。有万历重修碑记,史元中撰,而其字乃潞府宗室廷頢集褚河南书,殊为秀婉。属拓工拓存之。迂道观九龙壁,琉璃五彩,鳞爪飞腾,其形制与燕京故宫、北海差类,而古艳过之。壁俯方池,池水已涸。旁树乾隆时太守沐特恩碑记,言前者岁旱,黄龙现影池中,甘霖立沛,亦异闻矣。
舆人言有南寺,在南门城阴。余兴未阑,驱车更往。入门知为善化寺。寺宇颓敝已甚,而山门特壮大,护法神将尤雄瑰。大殿佛像五尊,为明时所塑。两侧诸天为辽金时所塑,神彩生动,当出名匠。壁画存两壁及东南隅,笔法较华严尤为古隽。据朱少章普恩寺大殿记言,“为诸佛萨埵,而天龙八部合爪掌围绕,皆选于名手。为五百尊者,而待卫供献各有仪物,皆塑于善工”。知当年之精思缔造,祥光宝相,辉烛诸天。今虽煨烬之余,而瑰制鸿规犹可想见。闻昔年就寺设女校,像设毁弃大半,此数尊以法躯伟岸,得存硕果。时守僧妙道为吾蜀人,痛古迹之摧崩,奔走号呼,达于京师,官吏怜而禁饬,否则併此劫余之物久夷为墟莽矣。然殿中榱栋渐欹,要宜早为护持。
善化寺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寺有金碑二通。一为西都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,皇统二年江东朱弁撰,丁暐仁篆额,孔固书。弁字少章,建炎初元使金,被留不遣凡十七年,守节不屈,以久驻寺中,故为撰此文。记中所谓与寺众往来十四年如一日,故圆满以为请也。今所传《曲洧旧闻》有纪述代州清凉山、浑源柏梯山寺,大率羁云中时所闻见也。以宋臣遗著,流布异国(金邦),迄今完善无损,可云宝刻矣。一为明昌元年大普恩寺重修释伽如来成道碑铭,记录王勃之文。书人已剥损,养庵考订为完颜璹所书。书法凝重,规摹平原,亦为可贵。殿旁有普贤、文殊二阁,亦金时遗构。今独普贤尚存,然亦岌岌矣。
二十四日
破晓戒行。架窝二乘,以两马荷巨木二,下络以绳,用便坐卧,上支以席,藉蔽雨风,此三晋陆途交通之具。大禹山行用檋,此其遗制欤?外则薄笨三辆,警士二人以从。
出南门,折而东南行,五里沙岭,六里十二村,三里小南头,七里艾庄,二里塔尔村,八里上泉,停舆少息。十里周家堡,五里挪镇营,五里利仁皂,八里渡御河,二里吉家庄宿。乡村贫瘠,屋陋如厩,水浑如浆,鸡豕既绝,蔬菜亦稀。米面杂以砂石,食之真可砺齿。晋北人民之苦,可以想见矣。
二十五日
早行。十里瓮城口,过马头山。自大同以南皆平原,至此高岭横云,绵亘十许里,车行穴山而过。架崖缭涧,居民连舍,所在成村。车道避水升冈,往往从人家屋顶上行,下视绿树流泉,恍临深井,危坐行窝中,凛栗欲坠,斯亦旅程之异境也。
十里松树湾,五里泥沟,山程始尽。五里北榆林,八里江家沟,十里土桥堡,二里抵浑源县。邑令李遐宣兆麟迎于道左。
馆舍甫定,县署僚掾及学校生徒咸来晋谒,周旋良久,烹茗少息,偕诸人联袂出游。
浑源魁星楼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经考证,应为县城鼓楼或钟楼
入西门,至圆觉寺。寺建于金正隆三年,明成化初重修。入门砖塔九重,颓然如老纳,独立云表。塔腰嵌入明人石刻二通,殿内佛像毁撤一空。闻往年军队驻寺,任意残破,固已不堪。嗣冯军西来,方振武盘踞城中,奉军围攻者八月,遂致扫灭俱尽(韩按:方振武并没有打进城来,奉军也未围攻八月。此处系作者误听误记),院中所存惟清代数石耳,为叹息久之。
圆觉寺塔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转而东北,至永安寺,俗呼为大寺。局势恢闳,工程钜丽,琉璃金壁之色照耀天中,其彩釉较旧京宫殿倍觉鲜华。前殿驻保卫团兵,旧式已改,无可观览。中殿差完,启钥入视,像设高伟,妙相端严,雕刻华赡。
永安寺佛殿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四壁绘诸真天神像及男女参拜水陆仪式,睟容庄穆,梵相环奇,妙谛如涌于舌端,慈悲若发于眉宇,使瞻仰之余,同声钦肃,如置身龙华会上,百宝光明中。盖其意匠既极苍奇,敷采尤为秾渥,视大同华严寺所作,古趣特胜,非金元名匠未易取办。忠郎究心艺术,亦复欢喜赞叹,不图于荒城破寺,睹此环宝,将议以镁光新法撮写成图,归贻同好。
永安寺传法正宗殿画壁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殿榜曰“传法正宗之殿”,为元代雪庵溥光书,气魄坚凝,虽历代频事修葺,而规范宛然,养庵为拓存一本。阶下二碑疑元代刻,而字剥损不可辨。一幢甚古,年代亦损泐。此寺亦经兵火,垣壁弹痕犹新。吾国先民遗迹毁败于若辈之手者,不知凡几?吁可慨矣。
夜,遐宣大令来。商定游岳程途及舆卫诸事,并遣官厨入山为办治饮食,筹备周至,深可感也。
二十六日
早,李令君来,以邑人麻席珍所著《恒山游记》见赠。叙述差详,可以循图而索。又《古物记》一册,则前年本邑李家村出钟鼎彝器之纪载也。
辰初始发,遐宣属视学罗君文举伴游,藉为引导。城中无简舆,以官轿充之。兰泥罩,红障泥,锡顶纱窗,四周璎珞重重,两儿策马以随,俨然三十年前长官呵道之风。兀坐舆中,良可失笑。
出南关,平畴沃壤,台笠如云,与邑北黄沙广漠者迥别。七里汤家庄,已近山麓。沿途叠石为渠,悬流喷溜,委注田塍,宛如江南秀野。入金龙口,右为翠屏山,左为恒山支麓,两山夹峙,连嶂刺天。水贯峡中,白波喷流,即恒、滱二水也。《山海经》言:“高氏之山,滱水出焉”。州志谓:翠屏山即高氏之别名。入峡里许,高巘侵云,双崖欲合,人马缘涧踏石而渡,如行吾蜀夔巫三峡中。稍转而西,忽见岚霏雾合,邃谷深冥,右岩崇墉屹立,壁岸无阶,而丹殿琳宫乃参差错落,悬缀于其上,仰望殆如空中楼阁、海上神山,使人神爽飞越,即北岳外阃之悬空寺也。志载寺为南宋时所建,无可取证。然郦氏滱水注云:“峡石山则有祗洹精庐,飞陆陵山,丹盘虹梁,长津泛澜,萦带其下,东北流注于滱”。其模山范水之情正在此间,是峡中构寺,由来已远。翘仰灵关,逸兴飚发,飞步而上,历石磴百余级,始入寺门。中楼二重,正殿五楹。再进东上楼三重,上为重阳宫,榜曰“法云鹫石”,为乾隆(韩注:应为顺治)时州牧张崇德书;西上楼二重,榜曰“瞻溪云阁”,为明万历太监白忠书。转过石洞,接以飞桥,长三丈许。踰桥建高阁五层,为太阳宫。有“青霄独步”榜,为道士孙训书;“绝壁层楼”榜,为吴门徐申书,皆高揭寺中。殿宇仙佛杂供,有如来、弥勒诸龛,及骑牛负剑仙人之状,装制雕刻,多存金元旧规。有大佛二尊,就岩石琢成,庄严妙丽,形制尤古。其构架之法,则斩石开基,阔盈丈许,下临无地者,更凿山作穴,中贯巨材横杙以支其旁,长柱以承其底,纵横交互,上下勾连,牵制不摇,根柢斯固。由是空中结栋,凌险悬橑,浅阁飞檐,如云而起,以成此骇心怵目缥缈天半之观。余昇眺徘徊,凭栏遐想,平视南崖,如泛舟沧海,波涛卷舒,岌岌浮动。偶闻人语落涧,钟磬浮空,恍如缑岭鹤飞,有轩轩霞举之意。俄尔风泉传响青林之下,岩猿流声于白云之上,则又疑身在仙灵窟宅,胜情起拔,耳目不暇周翫矣。遍摩寺壁,多明人题咏,惟郑洛二律差为清整。余就题名于侧,以志胜游。
悬空寺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旋于寺内获见金元石刻四通。其一为大定十六年重九前一日题,七律一章、序一首,署名为施主王公道、马信,诗文鄙俚无取,然据序中所述,知其时住持为云中宣宁县石佛院僧善慈,年七十,居此八年;一存大定八年四月十五日,及吴大成、殷全、张嗣通、赵达吉、刘晋昌诸人名;一为澄英公灵塔记残石,宁化州同知张守愚撰、王某书,文内有明昌四年字,则亦金刻也;一为捐金人姓名赵顺等二十五人,或金元间建塔题名,寺中石刻斯为最古,亦图经所宜补录也。
峡口摩崖,闻有隶书“翠屏”二字,未及访寻。寺外石壁摩刻甚多,然崖高藓翳,远视难详。“壮观”二字在寺左,传为李白书,未可取信。有“玄空岩”篆书,字大三尺许,古茂可喜,反复审观,得其署款为“鄢陵玄空子文冈”,疑亦明人,而山志不载。以上诸石,养庵携帖工自随,当属拓存。唯“玄空岩”三字削壁高及一寻,须缚架施工。归后月余,养庵亟悬重赏购之,卒能悬絙拓成见寄,可知访古之艰,而叹养庵之勇于任事,非常人所及也。
北岳牌坊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土人言,对岩旧有白马寺,缔构奇诡,与此寺同,颓圯已久,远望依微,犹辨径路。茗话逾时,日已过午,别寺南行。两崖际水,多凿石成方孔,及旧时架木为桥故址。有“云阁虹桥”大书摩壁,乃督学使者艾冈所题。旁有“清”字,其下不可辨,盖志载吴宽所书“清气”也。峡中双水奔流,盛夏暴涨,车骑不通。徒矼舆梁,济人之政,守土者所宜汲汲也。自金龙口木龙湾以逮磁窑口,峡中行七八里,崭岩峭嶂,扼险天成,两岩崩合处犹存斧削遗痕。按道武帝天兴元年,发卒万人,凿恒岭,通直道,自望都铁门关以通于代,凡五百里,疑施工必自此始也。
里许出峡,为磁窑口。志言张君祥有“风葫芦纨扇”刻石,询之未得。至此山势渐开,右崖有李牧祠、达摩洞,咸未及视。前行得小村聚,名下坡,岳庙山门屹然在望。石阶数十级,上树一坊,坊前蹲铁猊狻二,背有铸字,一行为万历元年代府官周淮所造。后筑石洞门三,琉璃瓦甓,华焕如新。门左为三元宫,入宫少憩,道士方摊卷课蒙,咿晤聒耳。出宫为步云路,即朝岳大道。盘曲而上,景光枯寂,入目荒凉,如行乱山中。五里停旨岭,村前为真武庙,庙外长松三株,即“大夫松”也。过荒谷小村,土垣陶穴,居民数十家,以掘煤为业,废坑旧洞,密如蜂房,灰煤壅积,瓦砾纵横。岳庙为国家正祀,典礼崇隆,朝使岁时往来,乃容此辈污沾其间。庶政不修,可发浩叹!
东真武庙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过此,上升数百步,赪嶂穹高,为大字岭,以石壁镌“恒宗”二字得名。佇立北望,中峰兀涌霄空,仪度端伟,有龙楼宝盖之形。转而西北,上陟高冈,岭角斜倾,林飚猛利,凛凛寒生,是为“虎风口”。以山形斗出,风发不时,如虎之猛也。旁镌董锡书“介石”碑。稍前为果老岭,石上遗有蹄印,遂传会为仙迹焉。过岭林木渐繁,北望丹垣碧瓦,骈罗错落,掩映林峦,宛如图画乍展。再上半里许,抵接官亭。
接官亭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降舆而步,路凡九折,至岳庙。入崇灵门,左右列碑数四,唯张崇德庙记俪体文差可观,然务求恢丽,而词芜气靡,于雅洁之旨去之已远。碑末有冯敏昌题绝句,尚有清新之韵。门内两旁为青龙、白虎殿,中垒为峻阶,凡九十八级。古桧夹峙,寒翠袭人。上阶为南天门,门内为朝殿,即玄灵宫之正殿,奉祀安天玄圣之所也。住持高圆清延入殿右别院,就丹房下榻焉。
恒山北岳玄灵宫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尘鞅少息,游兴转腾。道士及罗君相导而出,殿门悬匾曰“贞元之殿”,贞元为元代封号,此匾当是旧遗。阶前石碑林立,皆清代御祭文,无元明旧刻。殿宇高闳,在山中自为杰构,然较之嵩、岱,已远不如,更无论西、南两岳祠矣。岳帝仪观尚伟,而塑工不古,当出近代。唯壁张道像四幅,笔力遒劲,惜无款识耳。左为更衣厅,右为藏经楼,所藏明道藏已多散佚。圆清出示万历二十七年颁赐藏经御敕,楮墨光彩照耀,精雅可玩。又恒山元圣帝大印一方,壬戌奉军入城时,前令携印以去,士绅摄行县政,至借用此印以为符信,斯亦岳庙之异闻也。
恒山北岳寝宫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下岭过大王庙,渡石桥,缘岩麓而东,里许至旧岳庙。庙创自元魏,沿及金元,迭为兵火所毁。明弘治中都御史刘宇以古庙隘陋,度地中峰之阳,改建朝殿,以旧庙为寝宫。其地岩岭周匝,中空若窟,峭壁去殿五丈许,高岩回合,如张两翼。左翼环折,前横若屏,与右翼不接者才丈许,前绾以门。门临断壑,横柴搘柱为桥,亘二十武以渡,志谓之浮桥,今填砌以石矣。殿依崖结构,崖上覆如颓云,前为殿台,狭不容陛,然架制殊巧。中祀岳神,门庑祀康太尉。还元洞即在殿内左侧,阴暗不可辨。初无奇迹,而明人黄应坤去其塞石,改题曰“复还天巧”,且勒文以石,可云好事。出殿右上,于山祠侧得小穴,为飞石窟。旧传此间巨石飞坠曲阳,遂为望祀所由始。今石尚存曲阳岳庙中,弘治时阎钲为文纪其事,荒渺殆不足辨。
北岳浮桥亭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殿前浮桥亭,方楼翼然,俗呼为“梳妆楼”。登楼翘视,上悬苏克济“层峦耸翠”榜,岩壁篆刻斑斓,“一德峰”三字特雄伟。其左右层崖,列碣文字甚多,大抵自明以来祭岳之使、游观之客,勒石题咏,咸萃是间。秀嶂连屏,横遭黥涅,唯王献臣之字,胡宗宪、乔宇之诗,差为显著。左壁短碣刻“麓泉”七律一章,悲愤之怀溢于言表,当为明清桑海间人。亟令拓归,以俟稽考。回时望白云洞,在栈云冈半岩上,险绝不可登。旁镌“白云灵穴”四字,俨若岩扉乍掩,土人以云出占雨侯焉。由旧殿南行,可取道夕阳岭至得一庵,以路险不果游。仰望绝壁,上有洞穴微露,下护短垣,中有人居。询之圆清,言穴在阎道祠上,旧为荒窟,昨岁有关东王姓者入山习静,携童自供菽水,日以长渑悬缒而上,岩栖谷饮,可谓羁人矣。
会仙府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回庙略憩,复登岩右,历观御碑亭、会仙府、琴棋台诸遗迹。会仙府在庙右崖上,拓地轩敞,极望清廖,槭树高柯,疏松古翠,碧萝紫蔓,幽秀无伦。屏岩数楹,中奉群仙。东为万寿亭、文昌阁,西为御碑亭,刊纯庙御翰“化垂悠久”四字。北上为集仙洞,以圮废不往。更西而北,为琴棋台。摄衣攀石,猱身而上,则平砥一片,棋枰一局,祗供牧童樵竖晨夕嬉娱之所,初无雅人深致。足以流连,询通玄谷,更在西峪,荒榛乱砾,石门久断行踪矣。北岩题刻,大书殆满,有“昆仑首派”,为邬定言书,志谓是辽人,余未遑细审。崦嵫景迫,风寒逼人,亟就归途。
过西角门外,圆清指金鸡石相示,击之微有回声,初无他异。惟后壁垂古松一株,探爪如龙,良堪入画,山中固夙呼为“四爪龙”也。
夜就罗君文举,问邑中学事。知小学师月修祗给七金,中学亦仅十金。偏州贫瘠如此,(至可悯念),掌邦教者,亦曾顾念及之耶。
恒山诸宫观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二十七日
晨起,养庵已破晓出游矣。赵传壁、阴诚之二人来谒,皆晋省军官,瞻岳来此,晤谈片晷,贻以游记二册,别去。昨周访山中,求明以前片石不可得。养庵归来,言顷于正殿见铁云板,有泰定年款,欣然拓之。其文正面曰“长生保命天尊,泰定元年三月日祁彦举成造”,背面曰“大同路浑源州岳神山龙泉观住持,山主充和希真大师侯志忠”,及提点知观助缘人姓名。余爱会仙府云物幽奇,午后重登,令忠郎就松下为我写照,并于御碑侧题字五行,以志胜游。
饭毕游庙左振衣台,历涧旋折而上,可百五十步,榛棘钩衣,石棱碍屐,良久始达。崩石高丈许,其上砥平,可以敷席。余升眺其上,近山远水,缭白霏青,襟抱为之开朗。问紫芝峪,近在邻涧。按嘉靖时宫中合药,诏求北岳玄芝,通判宋苣奉命入山,採得真芝十二本,状如云锦,嗣后岁以为例,苣撰《採芝记》纪其事。踏涧而入,则石瘦泉枯,榛芜满谷,灵苗仙药无复滋荣矣。欲蹑极巅揽恒顶松风之胜,就樵者问途,言攀援上行尚二里许,遂中道折回。见道旁一峰孤秀,飞步而登,顶有盘石宽平,可供坐卧。忠郎方在壑底,因呼使上,独立穹巅摄一影,真有振衣千仞之概矣。
回寺,别圆清而出。取道西行,遍历沿山观宇,如龙王、灵宫、关帝、文昌、太乙诸庙,及大悲、凌云、斗姥三阁,皆岩阿小筑,点缀于青林赭壁之间,为屋祗三数楹,荒率无足娱玩。至九天宫,即碧霞宫也,祀金灵圣母、九天玄女诸像,地势轩朗,疏松历落,差饶古趣,院宇闲静,远谢尘纷。左为大悲阁,旁有凌云阁,窗轩通明,宜于眺远。玉皇洞耸峙于后,楼阁玲珑,亦称佳构。旧有翠雪、望仙二亭,仅从丛莽指其残址。稍前为纯阳宫,新葺,颇为华奂,壁画松梅,老笔纷披。道士延入丹房,煮茗小坐。游客栖息之所,岳庙之外,此两地最为清适矣。
山神庙古松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左近祠宇有白虚观、紫微阁、山神庙、疮神殿、马神祠,气象荒伧,令人望而却步。访玄武井,即在白虚观左,覆以方亭,榜曰“履一泉”,其醴泉亭额则光绪中所题也,或谓“潜龙泉”。志云“尺地双穴,甘苦殊味”,余手汲饮之,品殊甘洌。其下一井,则中渟污水而已。泉上碑碣林立,有刘士伟、吴兖、郑洛、熊明诚、桂敬顺诸人诗什,咸咏灵泉而作。夫山中得泉,要自足珍,而世人必诧为灵奇,传其神异,亦可发一噱也。游毕,就坊前登舆,至山门,养庵已入三元宫相待久矣。
涉涧而西,望罗汉洞呀然岩腹,循涧上仄径,迂回而入。洞大三丈许,阴暗深莫知其底。相传光绪间,寺僧夜见异物如牛,光怪可怖,遂以石窒其门,闲废频年。近时乃有道士张姓来此,醵金修葺一新。洞口构屋三间,门临巨涧,溜痕挂石如银,盛夏飞瀑,雷怒龙腾,宜有奇观,为留题姓名于洞门。达摩洞即在下方,横阔数丈,穹朗可居,西有夹室,亦空明爽塏,惜荒秽不治。下西麓百余步,大石如屋,刻“太白遗迹”四字,乃明御史王献臣所书。过悬空寺,喜游兴之未阑,惜奇景之易失,为停舆佇玩久之。
近暮入城。李令君就客邸治酒相劳,闲话平生。知其服官晋省已四十余年,再任浑源,年逾六十,近以历行新政,法令繁多,县治遍设公道团,事杂言庞,无所措手,颇萌引退之思。案牍余闲,亦颇留情风雅,工画兰,曾集唐人诗句为题画集,各赠余辈墨兰一幅,出集唐二册。属为题识,余以客中仓卒,不及命笔,允旋燕后为文以寄之。
二十八日
早,李令君来,小作周旋,遂结束登程。邑令率僚属学生送于郊外,驻舆慰劳良久。两郎以摹写永安寺佛像壁画缓行。逾午过泥沟,李令已遣人来驿舍治具,坚辞不得。待两郎至,申刻始发。逾马头山,十里宿于吉家庄。
二十九日
午刻抵下泉,与蛰人柳阴试马,各摄一影。迂道游柳泉湾,其地在大同城外十里,杨柳万株,浓阴四幕,中有清泉,平地喷涌,溢为双池,流入长渠,资以灌溉。其旁巍然高阜,上构龙祠,小有亭台,聊供凭眺。祠外左右双亭,有巡抚卢坤题神贶甘泉碑。寺内有乡人吴鸿恩所书联榜,吴公字春海,铜梁人,光绪初以翰林御史出守朔平,此其摄篆云中所题也。按志谓泉源两池,为“普润泉”及“爱克泉”浸为湾港,青苹绿柳,水木清华,短棹泛舟,可供游泳。北魏时两岸楼台相接,谓之“柳港”,明正统间建柳港寺,清道光时知县黎中辅重加修葺,疑即今之庙址也。边塞荒寒,忽得此清流碧玉,尘氛为之涤尽,车中占二绝以记之。
薄暮入城,翊晨乘通车返燕京。北岳之游,往返凡七日而毕。
曲阳北岳庙
《游山专号》(第9卷)插图
考恒山为并州之镇山,见于《周礼》。其名为“北岳”,则始见于《尔雅》。汉避帝讳,改曰“常山”。其谓之“玄岳”、“阴岳”者,则《水经注》之说也。谓之“宏山”者,《尚书大传》之说也。谓之“青峰埵”者,释家之说也。谓之“总元洞天金城福地”者,道家之说也。别名“大茂山”或“神尖山”者,《括地志》之说也。山高十里,周一百三十里,北连玉华峰,东南连柏山,西南连枪峰岭。其脉由阴山入朔平、左云、右玉之间,经洪涛山至管涔山分水岭,东折为盘道梁、勾注山、雁门关、马兰口,而突起于浑源之南为恒山。其主峰曰天峰岭,即旧岳庙所在也。
自汉以来,皆望祀于曲阳。至明时马文升、胡来贡历请改祀于浑源,以倪岳、沈鲤驳议而止。洎清初顺治十七年,乃从粘本盛之请,而浑源之祀典乃定。然顾亭林、阎潜邱皆议其非,两地纷争,言论锋起。平情论之,恒山外阻沙漠,内连关塞,峙中华之坊表,巩神京之翊卫,其为雄镇,洵非他岳可伦比。然余以图经按之,恒山之盘亘于北维者,其区域至为广远。《管子》言其山:北临代,南俯赵,东接河海之间。以山之脉络言之,自北而东而南,腾跃紫荆、倒马以达于曲阳,则东至飞狐之岌,北尽桑乾之阴,迄于勾注以东之雄关险塞,皆恒岳蟠屈迴旋之地,是高氏之正峰。即大茂山之祖干,曲阳其趾,阜平其脊,而浑源则巅也。凡此五百里间,何莫非岳灵之所钟毓?而必斤斤焉,执一地以辩其是非?毋亦所见之隘耶!第以祀典言之,凡岱、华、嵩、衡,其岳祠咸在山阳,或远在数十里外。盖古者望于山川,且藉以觐诸侯、考风俗,其精意所存,固如是也。今舍曲阳高明平衍之地,废千年享祀之典,而趋险远旷绝之区,营祠于邃谷穹岩之上,其亦礼臣之过举欤。
顾名虽列于五岳,而观其体势,乃远不如。盖山体卑薄,气象凋枯,视泰、华之灵奇,衡山之丰博,既已相悬霄壤,而遗文荒落,文字寂寥,又非若嵩、岱之古刻纷罗,可以供人寻玩。加以僻在边陬,道途艰阻,故历览古来游恒之记,自乔宇、徐霞客、杨述程而外,绝少名篇。而近世李云麟至蹑甲子岭,度紫荆关,登大茂山巅,以求所谓“玄岳真形”者,虽立意好奇,别开畦迳,然亦足见兹山境地平凡,不足动人观听,由来旧矣。余故举筇杖所历,参之志乘,详著于篇,纵旧迹久湮,亦附缀其名,以俟后来之考索,芜琐之累,不遑恤焉。至于山中遗迹,如浮桥亭之深秀、会仙府之高奇,旧号名区,同标胜赏。倘能芟薙榛芜、扫除岩洁,将见秀宇层明、眺望广博,林徒栖讬,庶披吟风啸月之怀,云客宅心,可寻茹术餐芝之诀,所冀黄绮胜流,善为营度。俾洞天福地得此殊观,异时扶杖重来,庶于其间得少佳趣也。
原载于《艺林月刊:游山专号》第九卷
《北岳游记》(1937年)
《游山专号》及北岳游记
背景介绍
《艺林月刊·游山专号》于1929年在北平创刊,1937年停刊,属于不定期艺术刊物,共出版9卷,由艺林月刊发行所所发行。《游山专号》的母刊《艺林月刊》于1930年1月创刊,月刊,该刊继承《艺林旬刊》,《艺林月刊》第一期即《艺林旬刊》第73期-75期,停刊时间及原因不详。《艺林旬刊》于1928年由中国画学研究会创刊于北平,由中国画学研究会编辑并发行,旬刊,1929年12月停刊,由《艺林月刊》继承。
《艺林旬刊》(及《艺林月刊》)是中国画学研究会主办,本应是中国画学研究会的会刊,之所以用“艺林”冠名,是为了体现广集众才,并不局限于研究会的偏私之意。所刊文章,旨在探讨中国画学的前途,展示南宗、北宗、工笔、写意等各类画作,介绍各朝代名画家、书法家生平和作品,讲解绘画、书法技巧。刊载文章多为书画、诗词等,还有大量画作、篆刻等。中国画学研究会创办于1920年,会址设在北京宣内大街头发胡同24号,由北京地区画界领军人物金城(创会会长)、周肇祥、陈师曾等名流发起成立,代表了当时国画界的主流。京津画派领袖周养庵(周肇祥,字养庵,1926年至1928年担任故宫古物陈列所所长)自1926年起担任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,《艺林旬林》、《艺林月刊》、《游山专号》均是在周养庵的主导下创办的。
周养庵性好游览,足迹遍天下,与之交接有不少同好宿儒名流,时常邀约外出旅游并作文、作诗、摄影以记之,形成一个以周养庵、傅藏园为核心的游山小团体。先是1929年,江安傅沅叔(傅增湘,号沅叔)、绍兴周养庵、吴兴徐森玉(徐鸿宝,字森玉,浙江吴兴人,著名文物鉴定家)、长汀江翼云(江庸,字翼云,福建长汀人,近代法学家)、建始周立之(周学渊,字立之,安徽至德人,诗人、教育家)、泰县凌直支(凌文渊,号直支,江苏泰县人,花鸟画大家、经济学家)等六位先生聚而议之,将先后游百花山、莲花山等诸山所作游记、题名诗篇,交由《艺林月刊》编辑部汇为第一卷专辑刊行,以期引导激扬后生,而求高尚娱乐,养成坚强之体格,《艺林月刊·游山专号》由此创刊印行。
不过,游山小团体每次外出人员并不是固定的,而是临时邀约组织的,因此会有一些外围成员加入。譬如1936年此次北岳之行,参加人员共计7人,分别为傅藏园、傅忠谟(藏园长子)、傅遹谟(藏园四侄)、李育灵(藏园同乡画家,)、邢冕之(前清翰林)、周养庵、张黑(拓工),傅藏园、周养庵、邢冕之是游山小团体的圈内成员,其他4人为临时参加的外围成员。关于这次旅行,傅藏园撰《北岳游记》、周养庵撰《云中纪游》辑编于1937年刊行的《艺林月刊·游山专号》第9卷,该卷还辑编了傅藏园撰文的《游晋祠记》《五台山游记》和周养庵撰文的《游五台日记》,是《艺林月刊》最后一辑的发行。庶几,“七七事变”爆发,山河破碎,游山小群体无形解散,《艺林月刊》也就永久停刊。
校对:雪 芳
编辑:邢学琳
傅增湘(1872-1950),字润沅、沅叔,别署双鉴楼主人、清泉逸叟、长春室主人,晚号藏园、藏园居士、藏园老人,四川江安人。青年时肆业保定莲池书院,受业于古文大师桐城吴汝纶先生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)戊戌科二甲第六名进士,选翰林院庶吉士,散馆授翰林院编修,后出为直隶提学使,受命先后在天津、北京设女子师范学堂,是我国公立女学的创办者。进入民国,入袁世凯幕府,1914年出任北京政府约法会议议员,1915年任肃政厅肃政史。1917年12月,出任教育总长,颇得盛誉。1919年“五四运动”时,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与教育总长傅增湘因庇护学生,抵制北洋政府的政令,相继辞职。1927年,傅氏出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,1929年去职。1937年“卢沟桥事变”后,傅氏滞留北平,从事古籍的收藏与整理。1938年起,先后任日伪政府控制的东亚文化协议会副会长、会长,为后人所诟。1949年的建国前夕,周恩来特派陈毅持亲笔函专程拜访,陈毅尚未到,傅增湘已然长逝。
▲藏园像 徐悲鸿绘
傅增湘一生潜心研究古籍,所藏总计达20余万册,其中宋刊本百余种、3400卷,金、元刊本60种、3500余卷,藏书中据善本手自校勘者16000余卷。撰有《双鑑楼善本书目》4卷,《藏园校书录》4卷,《藏园群书题记》20卷,《藏园群书经眼录》19卷,《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》23卷,约300万字,除《校书录》外,均已公开行世。所藏书中的宋元刊本、名家钞校本精粹数百种及手校书16000余卷均已贡献国家,今藏于北京图书馆;明清以來普通善本30000册及自刻书版数十种遺赠家乡四川省,分藏于各地图书馆。傅氏是近代著名的版本、目录、校勘学家和藏书大家,所藏善本为同期个人收藏之冠,堪称一代宗主。
傅增湘在古文献学领域留下了不朽的学术业绩,但他绝非一位仅仅关在书斋中读万卷书的人物。于古籍研究与校勘之余,雅嗜游山,夙慕郦道元、徐霞客高致,以山水胜情发为文字。中年以后,连岁出游,40年中杖屐遍及五岳及东南、华北、内蒙、西北诸名山胜迹,历年撰成游记30余篇,包括五岳、黄山、九华、天台、雁荡、天目、径山、庐山、崂山、灵岩、五台以及京郊、河北、内蒙、关中诸地。在岀门赴各地游历之前,必先博观史籍、志乘、山书、寺志、地方名贤撰述,及古今游记诗文,这样就对当地的风俗和古迹有了基本认识。在旅途中,他将逐日的见闻和考察,进行了生动的描述,对于碑碣摩崖、文物遗存、名贤题泳等多详列目录,并加考订,载入记中,尤致意于史乘失收及新发见之品,以阐发诸胜迹之深厚历史文化渊源。傅氏游记现存33篇。个别篇章曾于三十年代曾发表于《艺林旬刊·游山专号》中,四十年代初曾以其中14篇雕板印制少许。1995年8月,傅氏的33篇游记由其孙傅熹年(建筑历史学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)经手,整理为十六卷以《藏园游记》为名付梓,全书共30万字,由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。
关键词:
恒山
下一页
相关新闻
1935年春,南京国民政府派遣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、中央监察委员张继为代表,赴陕西祭扫黄帝陵。祭扫活动结束后,邵元冲作西北视察之行,先后赴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内蒙古、山西等地视察,秘书高良佐一路随行,凡沿途所见所闻,皆笔之于书,在当时各大报刊发表后,引起强烈反响。
1918年9月,北洋政府教育部参事蒋维乔奉教育部令,视察山西学务,乘便礼五台、谒恒岳。9月21日由北京启程,先乘火车到石家庄,到太原;再乘架窝赴五台山、恒山;然后于10月13日由大同乘火车返京。
1935年春,南京国民政府派遣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、中央监察委员张继为代表,赴陕西祭扫黄帝陵。祭扫活动结束后,邵元冲遂作西北视察之行,4月25日自西安启程,先后赴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内蒙古、山西等地视察。